行业新闻
近日,“月薪2万元吃不起百果园”的话题引发全网热议,水果价格的合理性与消费市场的多样性成为公众关注焦点。水果作为日常生活消费品,其价格波动、品质差异和购买渠道选择等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成本与消费体验。8月12日,记者实地走访南京的连锁水果品牌店、大型商超、街边水果超市及社区小摊点等多种销售业态。这些业态组成了多元的“水果江湖”,在价格、种类、客源和品质等方面各有特点,为市民提供了丰富选择。
8月12日,记者在江宁区某小区附近的一处街边小摊看到,正当季的阳光玫瑰葡萄被摆在了摊位的“C位”,旁边插着“11.96元/公斤”的价格牌,摊主正忙着给挑选水果的市民称重。“挺便宜的,这一大串也就十多元,我们常在这家店买水果。”家住周边的一位正在买葡萄的消费者说。
在这处水果小摊的对面,就有一家连锁水果品牌店。店内水果大多用盒子或者包装纸分装。店内的一款阳光玫瑰葡萄标价为39.6元/公斤,虽然贵了不少,但包装和“卖相”看起来比街边小摊更好。
随后记者在一家盒马超市看到,产自浙江的巨峰葡萄21.8元/公斤,新疆阳光无核葡萄约24元/公斤,产自镇江茅山的丁庄葡萄29.8元/公斤,云南水晶葡萄39.8元/公斤。在另一家水果超市,店内有五六种不同品种的葡萄在售,价格从9.9元/公斤至51.6元/公斤不等。店员告诉记者,一般而言,产地在国内的葡萄价格相对便宜,进口产品要贵一些。
这样的价差,在苹果、香蕉、橙子等水果上也都有体现。价差的背后是水果品种、产地和不同业态水果销售点的成本结构差异。一家水果店的老板表示,他家的水果多从批发市场进货,自己开车运输、自家销售,而且多为本地的品种。连锁品牌店店员则表示,门店的冷链设备、产地直采成本、品牌运营费用都会摊入售价,但品质相对稳定,而且店里有不少高端水果,本身价格就要高一些。
8月11日傍晚,市民杜小姐在自家楼下散步时,顺便在路边水果店买了半个西瓜、4根香蕉,“西瓜3元/公斤,买的这半个西瓜6元,香蕉一共4元,价格很亲民。”记者在店内看到,社区水果店的水果多以苹果、香蕉及当季热销的葡萄、西瓜、水蜜桃等为主,价格实惠,方便周边居民即时购买。店主表示,通常会根据时令季节和顾客的购买习惯进货,例如老年人喜欢的苹果、香蕉备货充足,年轻人爱吃的芒果、火龙果也常有供应,客群大多是周边居民。
在一家连锁水果品牌店,记者看到,除了常见的苹果、香蕉、葡萄等大众水果,还能看到新西兰奇异果、泰国山竹、智利车厘子等进口水果。货架上的水果按产地、口感、价格等维度分类陈列,大部分水果的包装上都标注了产地等信息,部分门店还提供切块、榨汁等服务。
连锁品牌店里的消费者多以年轻上班族和注重品质的家庭为主,他们大多对价格敏感度较低,更看重水果的品质和购物体验。在店里挑选水果的张小姐说:“我打算去看望朋友,品牌店的水果更高端一些,品质也有保障,送人比较靠谱。自己平时也会偶尔来买点果切,虽然贵一点,但更放心和省事。”?
根据记者的观察,如今,消费者不再愿意被所谓的“水果刺客”背刺,而是通过多元渠道挑选更具性价比的产品。
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,多位消费者表示有些水果连锁品牌店确实太贵了,“有的水果包装一下,价格贵了好几倍,但是口感吃起来和超市买的差不多。”“以前我经常买果切,不过实在是太贵了,现在买得少了。”也有消费者表示:“感觉品控不那么稳定,品质也就那样。”“我们本土水果也很好,不是非要买进口的。”?
面对“水果刺客”,更多年轻人选择了线上“拼单”和线下“捡漏”。市民顾女士告诉记者,她经常会在线上购买水果,“有的电商平台水果非常便宜,现在物流很快,快递送达还是很新鲜,或者通过社区团购,也能买到高性价比的水果。”顾女士同时表示,现在还有很多线下超市在晚上闭店之前会打折,自己也会去“捡漏”。
数据显示,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,水果人均消费量在主要食品品类中增长十分明显。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供应链的完善和消费理念的成熟,市场呈现出多元消费业态,商家需要更好地平衡品质、价格与便利性,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