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新闻
“要卖真正顾客喜欢的商品,真诚实在、少一点套路,不骗消费者、供应商、公司股东和员工。”?
“我们最初想做的生意就是围绕厨房、餐桌和田间地头展开,门店命名‘成山农场’一是因为我父亲名为‘成山’,二是当消费者谈及在‘农场’而非‘某某超市’或‘某某生鲜’购物时,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,‘农场’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鲜。”。
在谈及西安成山农场生鲜连锁超市(以下简称“成山农场”)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理念时,创始人刘帅伟展现出了年轻一代实干派对传统思维定式的反叛,以及对回归零售本质最清醒、克制的认知。
在他看来:超市行业已经从“卖场地”“卖货架”的时代,转向“卖商品”的新阶段,“要卖真正顾客喜欢的商品,真诚实在、少一点套路,不骗消费者、供应商、公司股东和员工。”!
这种对“真诚”与“本质”的坚守,恰是成山农场在传统商超加速退场、头部玩家凶猛下沉的行业变局中逆势突围的关键。
当传统商超困于联营抽成、货架出租的旧模式,陷入“供应商主导商品”的被动循环时,刘帅伟和团队带着“把河南优秀零售理念带到西安”的闯劲,从2017年北郊那家200平的社区菜店起步,用“生鲜直采、加工现做、少套路定价”一点点打破行业陋习。
正是这份“先想清楚卖什么,再想怎么卖”的清醒,让成山农场在8年间从永辉、人人乐、华润万家、卜蜂莲花等传统商超的夹击中突围,这种“区域小而美”对“全国大而全”的颠覆,不仅引发行业对超市生存逻辑的深度反思,也让成山农场成为业内争相拆解的“逆生长样本”。
基于此,「零售商业财经」创始人王拓深度对话成山农场创始人刘帅伟,从市场格局、场景创新、人才战略、商品策略、品牌规划五大维度,揭示其从社区菜店到区域标杆的进化逻辑。
尤其聚焦其如何平衡经营长短板,在联营模式与全产业链陷阱间找到第三条路,以及在头部玩家环伺下如何坚守“超市的本分”……我们认为,这些探索不止于一家企业的经营心法,更重要的是能在消费分级、场景分化的时代中,为商超行业破开迷雾、寻得真章。
以下为刘帅伟接受「零售商业财经」采访的核心信息,内容经过整理与删减,旨在突出成山农场与传统商超的模式差异及战略逻辑,保留关键数据与案例以体现深度。
王拓:当下传统商超如永辉、人人乐等普遍面临转型困境,成山农场能异军突起的核心差异在哪?
刘帅伟:从胖东来出名以后,不少超市企业才开始摒弃传统经营模式:“卖场地”“卖货架”——靠联营、出租货架赚条码费,商品不由自己掌控,顾客需要的东西未必有,堆头全被供应商把控。
成山从一开始就明确“卖商品”,目前我们实现了95%以上自营,生鲜销售占比65%,加工品占20%,所有商品围绕“顾客需要什么”来选。比如我们的烤肠3.9元/根,一天能卖1万多,不是靠低价冲量,而是因为顾客觉得“好吃、划算、现场现做”,这就是把商品做到了顾客心里。
刘帅伟:传统商超客流越来越差,是因为他们被供应商“绑架”了,卖的是“供应链想卖的”,而不是“顾客想买的”。
比如一些南方超市,靠外租摊位活着,生意不好就崩盘。但成山农场靠自营掌控商品,以未央龙湖天街店(这是成山农场面向西安城北打造的旗舰店,也是其第二家购物中心店)为例,这家店开业后能把购物中心客流从2万拉到5万,周末可能达到7万人次,而且周边5-10公里的人都来这里消费,就是因为我们的商品能满足从日常买菜到“下班食堂”的全场景需求。
超市本身就是引流利器,这对于购物中心也是一种正向影响,大家看到成山农场的人气这么旺,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租赁这里的商铺。
王拓:成山在西安已经是有口皆碑了,也能为商场带来流量,那目前开店有没有免租和装补?刘帅伟:目前免租政策有一些优惠,还没达到装补的量级,我们还要努力。
刘帅伟:早期社区店只做生鲜,后来发现顾客买完菜还想直接吃点热的,就加了熟食加工区。现在的购物中心店,加工区占比近1/3,熟食日清从20:30开始,21点后顾客排长队抢购,报损率控制在5%以内。
我们认为现场感很重要:烤肠现烤、面包现烘,顾客能看到制作过程,买完菜顺手带份熟食,这比单纯卖菜粘性强太多。
王拓:以龙湖天街店为例,这家店的选址并不在成熟商圈,而且仅开业了一个多月,但我在平峰期(工作日下午2点左右)实地探访时发现客流量并不小,当初对这家店的构想是怎么样的?
刘帅伟:这个店1公里内没有其他成熟商业,周边回迁房、学校、医院在建,我们判断未来5年这家店能够成为“配套型商圈”的主要消费点位。
因此,我们把店做成“可逛的生活空间”: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店,即便位置偏一点,但环境好、商品好还价格便宜,加上停车方便,老中青客群均能覆盖,尤其年轻人愿意来拍照打卡,客流自然起来了。
举个例子,我们的酱牛肉一天能卖几吨,要是全靠门店自己卤,根本做不过来。所以我们会找优质厂家合作,让他们来生产,我认为没必要迷信“加工必须自营自制”,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,比我们自己从头做靠谱多了。盲目追求全自营,反而会拖垮生意。
王拓:成山农场95后管理层占比20%,这种年轻化团队对业务有哪些实际影响?
刘帅伟:像我们的采购团队都很年轻,几乎是90后、00后,他们对网红商品、国潮趋势的敏感度远超传统团队。比如那款“巨型果冻”,一开始我不理解,但年轻人坚持引进,结果成了爆款,就是因为他们懂80后、90后“童年回忆+拍照打卡”的需求。
门店管理层、基层员工拿多少工资和分红,取决于门店经营水平,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门店的自主能动性。但我们的普通(一线元,高于岗位平均工资水平,年轻人也愿意沉下来干。
刘帅伟:父亲(刘成山)那代的河南零售经验是根基——比如生鲜损耗控制、基地直采的底线,这些“老规矩”必须守。年轻人负责创新,比如用抖音营销、优化线上选品,但最终要过“商品品质关”。比如采购选品,既要符合年轻客群喜好,又要通过我们的检测标准,这就是平衡。
王拓:除了内生的企业文化外,是否对外部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有所吸收、借鉴(对标项)?
刘帅伟:我们未来对标的是像海底捞这种企业,但我学的是它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关怀,并不是学它的服务。因为我们认为商品是最好的服务,倡导“不打扰式”服务,但在消费者有需求的时候,我们的售后是一定能及时响应、解决问题的。
刘帅伟:底层逻辑是“源头控品+高效周转”。我们跟150多个订单式种植基地合作,陕西泾阳的番茄、洛川的苹果,都是直采直供,跳过中间商。比如蔬菜早上采,中午到店,下午卖不完的傍晚清仓,“日清日鲜、一日多配”的供应链模式,损耗看似高,但周转快了,毛利自然上去。传统商超生鲜损耗8%以上还亏钱,就是因为周转慢、中间环节多。
此外货架,我们在门店营销上遵循52周MD法则,这样一来能拉动门店商品整体的动销率,更好地成就我们的生鲜品类。
刘帅伟:短板目前我们自己看到的应该是“烘焙”,还没达到我们的标准,但下一家门店会重点突破这一环节。
另外,标品结构需要优化,年轻团队对流行商品敏感度高,但标品的供应链效率还没拉满,这是接下来要补的课。
刘帅伟:熟食毛利率30-40%,完全能覆盖损耗。关键是“精准控量”:根据客流预判生产,比如龙湖店5点后是高峰,下午就多备货;20:30后打折清货,既能减少损耗,又能吸引夜场客流,反而成了引流手段。
我的观点是:“加工”一定不是超市的救命稻草,如果其他的水果蔬菜肉商品都做不好的话,盲目做加工一定会“死”。只有结合客流规律做,才能成为加分项。
对账只是流程,结账才是实质。也就是说,供应商送货后,一个月内肯定能拿到钱,这样对双方都合理。其实我们现在执行得更短,目前是10天结账,生鲜品类则是现结。
王拓:我们看到门店有一款口粮白酒售价9.9元,奥乐齐也有9.9元的同类产品,但很多品牌想做却达不到这个价格,你们是怎么实现的?
刘帅伟:奥乐齐的“极致性价比+精准选品”值得学。但我们不是照搬奥乐齐,而是看完他们的产品后,还研究了河南那些走在前列的企业的做法,把这些经验整合后再动手,这样成功率会高很多。
比如这款9.9元口粮酒,核心就是找到合适的厂家,同时去掉了冗余包装,把毛利压到合理区间。这款酒不是用来社交的高端款,所以喝完觉得划算的人自然会复购。虽然有人觉得这个价格太便宜了,但品质过关的话,复购率其实很高。
我们接下来也会开发稍微高端点的酱酒,满足不同需求,但估计销量还是这款9.9元的更好,就像我们的啤酒一样,大众款反而卖得最火。
刘帅伟:先深耕西安,以购物中心大店为主,5年内做到40-50家;社区店做补充,类似奥乐齐,只卖生鲜和高频标品,不做加工。不盲目走出西安,河南企业的特性就是“扎深根”。
王拓:许昌这样一座三线城市,胖东来能做到将近200亿年销售额,而西安作为西北龙头级省会城市,两三家品牌超市做到500亿的规模轻轻松松,需要的是能沉下心来做品质、做服务、做出超预期的商品,彻底摒弃苛捐杂税和供应商主场模式。
刘帅伟:我们只做“超市的本分”,我们叫“农场”,但目前不会自己种地、开工厂。现在合作200多个合作社,让农户按我们的标准种,我们负责选品、检测、销售。如果自己建农场、开豆腐厂,就会被供应链“拖死”。
超市的核心是“商品组织能力”,不是全产业链,只有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做好,比什么都干更重要。
刘帅伟:未来的成山,会像十个手指头一样均衡发力:核心分为三大板块——生鲜(蔬果肉)、非生鲜、加工,每个大板块下的细分领域都要做扎实。
这些细分板块未必需要做到惊艳全场、媲美专卖店,但必须都超过传统超市的水平。
这是一种功能组合的逻辑:未来根据目标客群的需求,需要强化哪个板块就扩大其占比,不需要的就收缩,但基础能力必须具备。
过去我们做生意,只专注于擅长的水果蔬菜肉,其他品类多交由他人经营;现在则完全不同,所有板块都要自营掌控,只有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,才能真正实现灵活调整和品质把控。
刘帅伟:盒马的开品速度值得学,但它的生鲜不够亲民,消费者还是觉得有些贵,但我们靠“高性价比+本地化”接招。
山姆客群偏高端,和成山的“大众刚需”不冲突,反而能帮我们更好地教育市场,提升供应链基建水平。
河南企业的生存逻辑就是“区域深耕”,在西安做到“顾客买生鲜第一想到成山”,就不怕巨头。
大店做场景(如购物中心店),满足“一站式+体验”;小店做效率(如社区店),满足“高频刚需”。但核心不变:商品是最好的服务,少点套路,让顾客觉得“实在、划算、需要的都有”。
刘帅伟:做零售这行,核心还是要真诚、实在,少些套路、不玩虚的。这样顾客才会认可、支持你,企业才能做成品牌,走得长远。
如果总想耍小聪明、糊弄各方,肯定走不远。我们一直坚持不欺瞒供应商、不亏待员工、不糊弄房东、不忽悠顾客、不辜负股东,所有事都经得起推敲——这是能在零售行业扎根的根本。
当永辉、人人乐等传统商超仍深陷“卖场地”的联营困局时,成山以95%自营率、食百品类100%自营、销售占比达65%的生鲜品类,构建起“商品力驱动”的新路径。
成山农场3.9元/根的现烤肠日销过万,并非依赖低价,而是通过明档现制、真材实料打造的“舌尖信任”;4000平大店中,25%面积用于加工区,从现烤烘焙到冒菜小吃,形成“下班食堂”的沉浸式消费场景,这种将超市变为“生活解决方案提供者”的转型,重新定义了生鲜零售的价值边界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个被称为“西北小胖东来”的企业,正以年轻化团队重构行业基因。管理团队以“90后”居多,关键的采购岗位,“95后”“00后”占比高达50%,他们精准捕捉国潮趋势推出巨型果冻等爆款;而“标品比同行全、价格比同行低”的战略,直指巨头下沉的软肋。
面对盒马的开品速度与山姆的高端定位,成山农场以“区域深耕+本地化供应链”破局,亦为区域超市“扎深根”提供了经营范本。